轉載請注明出處。
今日要聞
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3D打印專題講座上講話內容
星之球科技 來源:中國政府網2015-08-24 我要評論(0 )
不僅是3D打印,還有很多其他技術,要圍繞這一理念認真思考:怎樣轉變發(fā)展方式,走出一條推動中國產業(yè)、經濟邁上中高端的路子來?!爸袊圃?025”、實現智能轉型的目標...
2015年8月21日下午,國務院第一會議室變成了一間臨時講座場所。主講者是一位70歲的白發(fā)院士,來自西安交通大學的盧秉恒教授,而“聽眾”則是國務院總理、副總理、國務委員,以及各部部長、央企、金融機構的負責人。
會上李克強表示:盧院士專題講座的時間雖然不長,但是相當精彩,圍繞3D打印和“中國制造2025”如何有機結合,深入淺出,同時又比較深刻地提了一些重要建議,給了我們很多啟發(fā)。下面我談幾點感受。
新理念:“增材”
第一,推動中國經濟邁向中高端水平,必須要有新理念。我們國家的產業(yè)水平,現在還屬于“大而不強”,仍處在世界產業(yè)鏈中低端。盧院士剛才也講到,我們在工業(yè)2.0、3.0方面還需要“補課”。當然,我們也有優(yōu)勢,這其中包括市場優(yōu)勢、人力資源優(yōu)勢,還有我們長期以來形成的完整的工業(yè)體系。但所有這些優(yōu)勢,需要增加一個關鍵點,這就是新理念。
今天為什么要開這個專題講座?之前我曾私下問過一些部長,3D打印核心是什么?他們解釋得都不是很清晰。這也是我們請盧院士專題講授的原因之一。他剛才從歷史的角度闡述,制造業(yè)發(fā)展經歷了等材、減材、增材三個階段,這很值得我們思索。從3000年到300年再到近30年,其中貫穿著一條非常清晰的邏輯。
3D打印堪稱一項顛覆性的技術。我們的經濟發(fā)展,“人”當然始終是最活躍的因素,但生產工具的變革經常也能起到關鍵作用。我們都知道石器、青銅器、鐵器時代,然后是蒸汽、電氣時代,直到信息時代。而今天盧院士從另一個角度,等材、減材、增材,來講述文明形態(tài)的變化。3D打印實際上就是“增材制造”。
這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啟示:中國發(fā)展到今天,我們要瞄準下一個發(fā)展階段,要想由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,就需要在理念上提升一個層次。
“增材”的理念非常符合我國的國情需要。我國的自然稟賦并不占優(yōu),人均資源占有量在很多方面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,“增材”的方式可能會對我國發(fā)展方式帶來顛覆性的重大轉變。不僅是3D打印,還有很多其他技術,要圍繞這一理念認真思考:怎樣轉變發(fā)展方式,走出一條推動中國產業(yè)、經濟邁上中高端的路子來。
關鍵手段:“互聯網+”
第二,經濟邁向中高端,必須要有關鍵手段。盧院士提出了一條重要建議,說白了,就是在自然資源方面用“增材”的辦法,在人力資源方面,要充分迸發(fā)智能。智能靠什么?靠互聯網。
盧院士提出美國的特點,叫“互聯網+制造”,今年我們在《政府工作報告》也明確提出“互聯網+”。“互聯網+”確實能把眾扶、眾需、眾籌、眾包聚集起來,而且對體制也是一個重大的創(chuàng)新和改造。過去我們計劃經濟時代都是“小而全”,企業(yè)辦社會,后來我們打破了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,開始不斷利用外部的力量。而“互聯網+”的確提供了一個更大、更廣闊的平臺。
現在有人在爭論,到底是“互聯網+”還是“+互聯網”?剛才盧院士也解釋了,“+互聯網”也需要,德國就是這樣,重要的制造企業(yè)引進互聯網。實際這兩者有許多相通之處,都是運用各種方式,把眾創(chuàng)帶動起來。“互聯網+”事實上也涵蓋了“+互聯網”。
我們的工業(yè)體系要通過市場化方式,推進“中國制造2025”,實現智能升級,這是一個關鍵舉措。怎么樣讓各行各業(yè)都能實現“互聯網+”或者“+互聯網”,這不僅是技術創(chuàng)新,也是體制創(chuàng)新。政府監(jiān)管模式也要隨之改變,既服務企業(yè),又要有效監(jiān)管、創(chuàng)造公平競爭的環(huán)境。
基本依托:“大眾創(chuàng)業(yè)、萬眾創(chuàng)新”
第三,中國要實現“雙中高”,必須要有基本依托。這就是我們講的“新動能”:推動大眾創(chuàng)業(yè)、萬眾創(chuàng)新,其實就是“集眾人智、匯創(chuàng)客流”,現在又出現了“極客”。盧院士剛才講到,美國的創(chuàng)客和極客,有1/3在高校,1/3在自家車庫,1/3在孵化器。中國有9億勞動力,每年畢業(yè)700多萬大學生,這些力量如果發(fā)揮出來,把眾創(chuàng)發(fā)展起來,就能讓大量創(chuàng)新在創(chuàng)業(yè)中迸發(fā)。
中國要運用好廣闊的市場空間、豐富的人力資源,改造完整的工業(yè)體系,這些都要依靠大眾創(chuàng)業(yè)、萬眾創(chuàng)新。我去看“華龍一號”的設計,中心實驗室其實就十幾個人,但通過互聯網連接了20多個城市的500多臺終端,后面可能是成千上萬的科研技術人員。這就是“+互聯網”。反過來,我去浙江義烏、廣東等地,大量的企業(yè)都是依托“互聯網+”,既有制造業(yè)也有服務業(yè)。
免責聲明
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,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,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。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
用,并注明"來源:激光制造網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。
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。
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,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,并提供身份證明、權屬證明、具體鏈接(URL)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。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,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。
相關文章
網友點評
0 條相關評論